最近的思考

/ 0评 / 1

现在是北京时间的2025年02月16日。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些激情四射的电影(变形金刚第一部和第二部),也听了很多振奋的歌曲(主要是凤凰的Radio)。结果躺在床上越来越清醒,我意识到可能完全失眠了。当打开抖音和其他APP来回撺掇都不知道寻找何样的内容之后我陷入了困顿,泛焦虑的情绪又重新涌上,我开始复盘过去、思考眼下,展望将来。

距离我毕业2018已经过去快七个年头,转眼间我成了工作经验5-10年的人,在这几年间北京互联网的技术一直奔跑向前,深陷其中也无法敏锐感知。但是我从的经历来说在这行里面的我决策基本正确,但是仅限给人打工。之前我喜欢在博客做半年度的计划和复盘,也就是之前的150FLAG系列。这个系列很好的帮我在前三年拓宽了技术视野,在2021年我不再写150FLAG。不写的原因一方面是认识了前女友,一方面是那时候遇到的事情在逐渐的修正我的认知。

2021年我创建book-res的Github仓库,想企图去深挖Tomcat/JVM的技术实现细节,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业余时间又都得拿来陪女朋友,导致这个计划搁浅了一年多,直到2022年10月分手之后我才有点缓过来。但是技术规划中由于疫情时期遭遇的特殊事件让我陷入长达半年的政治疑惑,我开始真正思考我所处的环境。当时得出的结论十分悲观,所以买了个摩托车想着暂时加入及时行乐。在荒废一年时间以后我更换了工作、加入了现在的这家公司。

而2024年的AI给我太多冲击,重构项目Copilot中直接可用的代码、指导我可以做工程架构的Cluade、通过输入图片直接生成代码、甚至可以生成各种文件的ChatGPT。在经历这一年的AI使用之后我对非架构研发钻研那个开源组件实现细节这件事产生了怀疑。我开始思考一个程序员为什么会值年薪百万这件事。

于是发现我待过三家不同盈利能力的公司:有些勉强靠线下服务,时不时还要靠给投资人画饼、欺骗消费者来补充现金流;有些依赖政府投资布局、业务盈亏无所畏惧;有些靠着流量及时回款现金流充裕。显然我经历过的公司不是一个能够提供信息基础服务来盈利的,都是在应用层。放眼中国,任何企业的首要使命都是盈利,上家公司的老板在入职第一天就给我发了一个册子:里面定义什么叫做公司,什么叫做公益组织。

当想清楚这些之后自己愈发觉得无奈和悲观:程序员本该死路一条,就是高速公路的施工工人,天天研究混凝土和搅拌机原理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大量精力还聚焦算法与数据结构,致力于解决接雨水、八皇后这些问题的话,和研究搅拌机、打灰原理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我觉得传统意义上很多博主都会反驳:算法数据结构锻炼思维、底层知识提高素养之类,他们的话说的没错,只不过他们的标准在于如何成为一个标准的算力模块而不是如何致富,这两个链路需要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前老板的信条是这个社会会奖励对社会产生价值的人,换言之只会奖励创造者(生产者),所以如果真的需要致富、完全不用担心养老问题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创建时间都没横跨一代人的互联网公司上面,他们自己的死活都是巨大的变数,押宝在他们身上愚蠢之极,所以学习数据结构算法成为强力的算力模块去和一家岁数没你大的互联网公司绑定可笑至极。一个剪辑师不会因为剪片子渲染完拿到报酬去奖励显卡优雅高效的处理,算力模块不参与报酬分成,所以算力模块只能共享电力而不是财富本身,当主机关闭的时候只能祈祷重启和流入二手市场,因为稀缺性要不被市场捧到不该有的地位,要不就是被遗忘。

上面说的话可能有点左了,但是破局的方法就是要么干几票大的,要不就把自己打造成标准的模块件附着到当前世界最稳定的主体上面。翻译一下就是要不想办法参与创作,给足够多的人产生价值来提升自己的位置,要不就是进入体制依附在中国最长久的企业:我党。第一条可能还是足够抽象但是我不想再解读了,这条路充满了未知、挑战、和刺激。

我想把自己重新定义成一个探险者,而今天就是我来北京的第一天。我希望在生活上和在工作上,我继续追求刺激。